
漆志剛 Jr-Gang, CHI
副教授
副教授
【學歷】
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系碩士
國立台灣大學⼤氣科學系理理學士
【經歷】
漆志剛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與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學士。
曾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 (College of AAP, Cornell University) 擔任客座助理教授(2015 Fall Semester),並曾任教於東海大學建築系(2006-2008,lecture)、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建築學院(Knowlt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, Ohio State University, 2008-2009, 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)、與淡江大學建築系(2009-2017)專任助理教授。他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助理理教授,同時也主持 Jr.Gang 建築實驗研究室 。
漆志剛除了於美國洛杉磯、舊金山、與紐約有多年的實務經驗,參與從單棟住宅、大學宿舍、拳擊運動中心、社區活動中心、歌劇院、至舊金山國際機場航廈等不同尺度的專案,他的獨立創作也曾於美國、日本、法國、台灣等地獲獎。獎項包含了《日本建築師期刊》(JA-The Japan Architect)所舉辦的第十三屆Takiron 競圖佳作、法國e2 競圖決選(Finalist)、新北市美術館國際競圖佳作等。 美國《紐約時報》( The New York Times)、《青年年建築師選5》(Young Architects 5, b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)、《移動住宅》(Portable Houses)、⻄西班牙《未來》(Future)、瑞⼠建築雜誌(Werk, bauen + wohnen)、台灣《實構築》以及⽇本《新建築》等刊物均曾收錄漆志剛的建築創作與評論。
創作、研究、與教學之外,漆志剛2007 年的互動空間作品 〈動‧物〉曾獲選為CO6 台灣前衛文件展主題作品(國立台灣美術館)。隨後於2009 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⼤大學(Banvard Gallery, OhioState University)舉辦個展「玩具對話:不插接建築」。他除了於2012、2014、2018年年分別主講第45、第51、第63、與第66期誠品講堂、擔任2018年與2020年兩屆的ADA新銳建築獎策展人、2019年臺北機廠(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)露天吊車車臺概念設計展覽策展人、2020⽂心藝所「建築與書的友誼」(Housing the Friendship:Alvin Boyarsky+John Hejduk)特展策展人、2021-2023IEAGD「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」共同策展人與展場設計;其於2013年年主編出版的《同居台北》(Heterogeneous Taipei) 也獲得金鼎獎(Golden Tripod Award)。
Academic Experience
Professional Experience
Awards
Publications
Exhibitions
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系碩士
國立台灣大學⼤氣科學系理理學士
【經歷】
漆志剛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與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學士。
曾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 (College of AAP, Cornell University) 擔任客座助理教授(2015 Fall Semester),並曾任教於東海大學建築系(2006-2008,lecture)、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建築學院(Knowlt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, Ohio State University, 2008-2009, 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)、與淡江大學建築系(2009-2017)專任助理教授。他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助理理教授,同時也主持 Jr.Gang 建築實驗研究室 。
漆志剛除了於美國洛杉磯、舊金山、與紐約有多年的實務經驗,參與從單棟住宅、大學宿舍、拳擊運動中心、社區活動中心、歌劇院、至舊金山國際機場航廈等不同尺度的專案,他的獨立創作也曾於美國、日本、法國、台灣等地獲獎。獎項包含了《日本建築師期刊》(JA-The Japan Architect)所舉辦的第十三屆Takiron 競圖佳作、法國e2 競圖決選(Finalist)、新北市美術館國際競圖佳作等。 美國《紐約時報》( The New York Times)、《青年年建築師選5》(Young Architects 5, b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)、《移動住宅》(Portable Houses)、⻄西班牙《未來》(Future)、瑞⼠建築雜誌(Werk, bauen + wohnen)、台灣《實構築》以及⽇本《新建築》等刊物均曾收錄漆志剛的建築創作與評論。
創作、研究、與教學之外,漆志剛2007 年的互動空間作品 〈動‧物〉曾獲選為CO6 台灣前衛文件展主題作品(國立台灣美術館)。隨後於2009 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⼤大學(Banvard Gallery, OhioState University)舉辦個展「玩具對話:不插接建築」。他除了於2012、2014、2018年年分別主講第45、第51、第63、與第66期誠品講堂、擔任2018年與2020年兩屆的ADA新銳建築獎策展人、2019年臺北機廠(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)露天吊車車臺概念設計展覽策展人、2020⽂心藝所「建築與書的友誼」(Housing the Friendship:Alvin Boyarsky+John Hejduk)特展策展人、2021-2023IEAGD「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」共同策展人與展場設計;其於2013年年主編出版的《同居台北》(Heterogeneous Taipei) 也獲得金鼎獎(Golden Tripod Award)。
Academic Experience
2017–Present | Associate Professor,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Design, Shih Chien University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 |
2015 Fall | 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,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,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rt Planning, Cornell University 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客座助理教授 |
2009–2017 | Assistant Professor,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, Tamkang University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|
2008–2009 | 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, Knowlt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,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, USA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諾頓建築學院客座專任助理教授 |
2006–2008 | Lecturer,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, Tunghai University, Taiwan 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。 |
Professional Experience
2023 | 展場設計,第十二屆 IEAGD「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」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與地下美術館。 |
2022 | 展場設計,第十一屆 IEAGD「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」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。 |
2021 | 展場設計,第十屆 IEAGD「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」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。 |
2020 | 「建築與書的友誼」策展人,文心藝所。 |
2020 | 第五屆 ADA 新銳建築獎策展人,北師美術館。 |
2019 | 「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」展覽(臺北機廠露天吊車車台概念設計展)策展人,臺北機廠。 |
2018 | 第四屆 ADA 新銳建築獎策展人,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。 |
2002–Present | Jr.Gang Architectural Research Lab, New York City, Taipei City, Principal. Jr.Gang 建築研究室主持人,於紐約創立,後遷至台北,以策展及實驗性創作為主要計畫項目,專注於都市、校園、日常即興空間、藝術裝置、老屋改造等相關理論、創作與展覽。 |
2002–2006 | Stephen Yablon Architect, New York City, Design Director, Project Architect / Manager. Boston Harbor Park Pavilion competition, First Place. Betances Community Center and Boxing Gym. |
2000–2002 | Gensler, San Francisco, CA, Project Designer. New Hall, Notre Dame de Namur University, LEED Gold Sustainability. |
1999–2000 | Callas Shortridge Architects (Franklin D. Israel), LA, CA, Project Designer. 美國洛杉磯 Callas Shortridge (Franklin D. Israel) 建築師事務所,設計師。 |
1999 | RoTo Architects, Los Angeles, CA, Intern. 美國洛杉磯 RoTo Architects 建築師事務所,實習設計師。 |
1998 | Yamasaki Associates, Inc., Troy, MI, Intern. 美國密西根州 Yamasaki Associates, Inc. 事務所,實習設計師。 |
Awards
2022.03 | 第二名,策展人,臺北市信義區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競圖(六張犁 AB 區及三興段)。 |
2014 | Second Place, Taichung Gateway Campus Planning Competition of the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, with Hsuyuan Kuo Architects & Associates 第二名,中國醫藥大學台中門戶校區規劃競圖(與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合作)。 |
2014 | Golden Tripod Prize, “Heterogeneous Taipei,” Taiwan. 主編《同居台北》獲台灣第 38 屆金鼎獎(田園城市出版,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計劃)。 |
2011 | Honorable Mention, New Taipei City Museum of Art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, New Taipei City, Taiwan (in collaboration with Ian Shao) 佳作,新北市立美術館概念設計國際競圖(與邵彥文合作)。 |
2005 | First Place, Boston Harbor Park Pavilion Design Competition, Boston, MA 首獎,“波士頓海港公園遊憩中心” 國際競圖(擔任 Stephen Yablon 建築師事務所競圖設計指導)。 |
2002 | Finalist,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: e2 contest, Paris (with Lisa Hsieh) 決選,e2 國際競圖,巴黎。 |
2001 | Special mention, 13th Takiron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, Tokyo, The Japan Architect (with Lisa Hsieh) 佳作,日本建築師期刊(JA)所主辦的第 13 屆 Takiron 國際設計競圖(與 Lisa Hsieh 合作)。 |
1998 | Finalist, “National Grand Opera House” Design Competition, Beijing, China (Minoru Yamasaki + Andrew Zago team) 決選,北京國家歌劇院競圖,山崎實建築師事務所競圖團隊成員。 |
Publications
2022.06 | “Re-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al Prototypes and the City,” Architecture + Tectonics Taiwan 13, 88-91. 「重構建築原型與都市的已知關係」,《實構築》季刊13。 |
2020.12 | “The Primitive Gazebo,” Architecture + Tectonics Taiwan 07, 48-49. 「原初竹亭」,《實構築》季刊07。 |
2020.09 | "Re-envisioning the Urban Picturesque: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aipei through the Architectural Lens of KHAA Architects,” Taiwan Architecture, 34-68. 「重新閱讀大尺建築的臺北風景」,《台灣建築》。 |
2020.08 | Editor, “Epics and Fables of Architecture in the 70s and 80s,” Taiwan Architecture. 客座主編,建築的史詩和寓言特輯,《台灣建築》。 |
2020.08 | “Epics and Fables of Architecture in the 70s and 80s,” Taiwan Architecture. 「建築的史詩和寓言」,《台灣建築》,18–27。 |
2019.11 | "Design Dialogues: Paper, Blueprint, Black Screen Debates,” Taiwan Architecture, 56-59. 「對談:在白紙、藍曬、與黑幕戰後」,《台灣建築》,56–59。 |
2019.09 | Editor, “Machined Stories: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the Machine Age,” Taiwan Architecture. 客座主編,機械時代的工業建築特輯,《台灣建築》。 |
2019.09 | “Lost and Found: Re-envisioning the Machine Age,” Taiwan Architecture. 「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」,《台灣建築》,24–25。 |
2019.09 | “If you were a Machine,” Taiwan Architecture. 「如果你是機器……」,《台灣建築》,26–33。 |
2019.03 | “Taipei Roofs,” Architecture + Tectonics Taiwan 01, 80–81. 「台北的屋頂」,《實構築》季刊01。 |
2018.09 | “Differentiation and Repetition— Exhibition of Hsinchu Urban Planning,” Taiwan Architect. 「差異與重複— 新竹都市展覽計劃」,《建築師》。 |
2016.11 | “The Colors of Shadows,” Taiwan Architecture, 104–107. 「影子的顏色」,《台灣建築》。 |
2016.07–08 | “Wettermacher (Weather Maker),” Werk, bauen + wohnen, Switzerland, 28–33(建築評論以英文寫作,再由瑞士建築雜誌 Werk, bauen + wohnen 翻譯成德文出版)。 |
2015.10 | Guest Chief Editor, “Theory and Design-Operative Theory,”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, Issue 80 客座主編,臺灣建築學會會刊第八十期:建築理論與設計。 |
2013.08 | 07 Chief Editor, Heterogeneous Taipei: Post-60 Mid/low-rise Housing Renovation Makes City, Garden City Publisher (available on Amazon) 主編,《同居台北》,田園城市出版。 |
2012 | “New Taipei City Museum of Art – Taiwan,” Future 33|34, Madrid, Spain, 72–73. 「新北市美術館-台灣」,《未來》33|34期,馬德里,西班牙。 |
2012.10 | Curator, 6x2=18 - 2012 Graduation Design Exhibition,” Taiwan Architecture, 50–57, 76 策展人,「6x2=18 2008 畢業設計紙上展覽」,《台灣建築》,50–57, 76。 |
2012.05 | “History is a magic mirror - 6x2=18 Curatorial Statement of 2012 Graduation Design Exhibition,” Taiwan Architecture, 28. 「 歷史‧魔鏡 - 6x2=18 2012 畢業設計紙上展覽策展宣言」,《台灣建築》,28。 |
2011.10 | Curator, 6x2=18 - 2012 Graduation Design Exhibition,” Taiwan Architecture, 56–61, 76 策展人,「6x2=18 2012 畢業設計紙上展覽」,《台灣建築》,50–57, 76。 |
2011.06 | Guest Editor, “Special Issue: James Carpenter,” Taiwan Architecture, 28–61. 客座主編,「專輯:詹姆士.卡本特」,《台灣建築》,28–61。 |
2011.05 | “6x2=18 Curatorial Statement of 2011 Graduation Design Exhibition,” Taiwan Architecture, 21. 「6x2=18 2011 畢業設計紙上展覽策展宣言」,《台灣建築》,21。 |
2010.09 | 「老房子的新衣:層層揭露時間、空間、文化的建築」,《創意城鄉誌》,26–29。 |
2009.12 | “Toy Play: A (Spatial) Story in a Box,” Taiwan Architecture, 20–31. 「一個關於建築玩具的故事」,《台灣建築》,20–31。 |
2009.01 | 「建築生活」,《建築師》,98–103。 |
2008.10 | “6x2=18 2008 Graduation Design Exhibition,” Taiwan Architecture, 52, 92–102. 「6x2=18 2008 畢業設計紙上展覽」,《台灣建築》,52, 92–102。 |
2008.09 | “The selected Young Architects in Taiwan,” Time+Architecture, Tongji University Press, Shanghai, China, 127. 「台灣青年建築師選」,《時代建築》,同濟大學出版,中國上海。 |
2007.11 | “Motile Space,” Taiwan Architecture, 96–105,129. 「動‧物」,《台灣建築》,96–105, 129。 |
2004 | Portable Houses, Gibbs Smith Publisher, USA, 89. 《移動住宅》,美國 Gibbs Smith 出版社出版。 |
2004 | Young Architects 5: Inhabiting Identity,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, 80–87, 94–97. 《青年建築師選5》,美國普林斯頓建築出版社出版。 |
2003.05 | 1st The New York Times, Home & Garden, F3, USA. 美國《紐約時報》,家與花園 F3 版。 |
2003 | e2 Exploring the Urban Condition, Actar, Spain, 160–161. 《e2 探索都市空間狀態》,西班牙 Actar 出版社出版。 |
2002.03 | “Temporary Permanent House,” Shikenchiku (新建築), Tokyo, Japan, 216. 「臨時恆久住宅:建築急救箱」收錄於日本《新建築》。 |
Exhibitions
2019.08–09 | “If you were a Machine”, Lost and Found: Re-envisioning the Machine Age, 24-Aug. – 08 Sept., Preparatory Office of National Railway Museum, Taiwan. 〈如果你是機器……〉,「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」,臺北機廠,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。 |
2009.03–04 | “Toy Talk: Unplugged Architecture,” Banvard Gallery,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Arch(with Lisa Hsieh)。 個展 “玩具對話:不插接建築”,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諾頓建築學院 Banvard Gallery。 |
2008.03–04 | “NEXTGEN Library: Digital Library for the Future,”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, Taiwan。 「次世代數位圖書館建築展」,國立交通大學。(與龔書章教授共同指導) |
2007.01–02 | “Motile Space,”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, Taiwan。 大型互動建築裝置「動‧物」獲選為 Co6 台灣前衛文件展主題作品,國立台灣美術館。 |
2003.05–06 | “Room Zero,” Urban Center Gallery, New York City(with Lisa Hsieh)。 〈零空間〉,城市藝術中心,紐約市。 |
2003.03 | e2 EXPO, 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, Switzerland。e2 國際設計競圖巡迴展,瑞士。 |
2003.01–02 | e2 EXPO, Pavillon de l’Arsenal, Paris。e2 國際設計競圖巡迴展,巴黎。 |